故乡的年
NEWS | 01.29.2022
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我的故乡是有“煤城”之称的山东省新泰市。自古矿产丰富、民风纯朴。虽然矿区外来人口多,却也有许多当地的风土民情,特别是关于过年的风俗,代代相传,不知传了多少年。

故乡的年是从“小年”开始的。“小年”是中国人传说中的一路神——“灶王爷”升天的日子。民间有“腊月二十三,灶王爷上天;上天讲好话,下界保平安”之说。因此,这一天通常要好好款待一下他,好让他在“老天爷”的面前多美言几句,以便来年多降好运给人间。到了傍晚,摆上菜肴、倒上美酒、点上一柱香,请灶王爷好好美餐一顿,然后再烧一些火纸(就是送些“银两”给它),并连同灶王爷的画像一起烧掉,放一挂鞭炮欢送。这样,灶王爷就收了“盘缠”、酒足饭饱以后,高高兴兴上路向老天爷做“年终汇报”去了。

“小年”拉开了故乡年的序幕!

“小年”过后,就到了真正的年关。大人就要“忙年”了,赶大集、置办年货、给长辈送礼,一直忙到大年三十。小孩子则欢天喜地地盼年。

真正的年是从大年三十开始的。一大早,家家都要贴对联。在我的故乡,家家都是四合院,有大门、堂屋、东西厢房、南屋等。贴对联是从大门开始的,通常在门框的两边贴对联,中间贴张飞和关羽的画像,上面除了要贴横批外,还要贴上桃符,通常是在彩纸上刻出的“福禄祯祥”几个字。另外还要贴大红“福”字、“出入平安”、“身体健康”等祝福的话语。对联的内容相当丰富,许多桃符做得非常精美,所有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
到了晚上,现在大家都是看“春节联欢晚会”。记得八十年代,那时电视还不普及,大人通常是忙着准备年夜饭。小孩子则不约而同提着灯笼到胡同里玩耍。那时的灯笼比较简陋,用高粱杆做框,四周用透明的塑料纸糊成,上面用红绿颜料画着一些小动物,灯笼的中间点上一个小红蜡烛。这时幽暗的胡同内会马上红光摇曳、热闹非凡。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、捉迷藏,嬉笑声会随着习习的晚风在胡同内传得很远。小男孩还会放鞭炮,点一种叫“窜天猴”的小礼炮;小女孩则点一种叫“提溜筋”的纸绳,点着以后会冒火星,都是些很简陋的礼花现在的小孩子是不屑玩的。那时侯的我们却玩得特别起劲。记得有时候,我和几个调皮的小男孩会将点燃的小鞭炮扔进女孩子的灯笼内,吓得她们呜呜的哭,然后跑回家告诉她们的父母,我们就赶紧藏起来,大人当然也不会计较。通常我们会一直无忧愁无虑地玩到深夜,直到大人叫回家。如今,儿时的伙伴们都已结婚生子,有的都快抱孙子了,但当时的情景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,耳边仿佛还能依稀听到当时的嬉笑声。

大年初一早上,大家会出门拜年。这时,胡同内会熙熙攘攘,大家互致问候,相互拜年。

于是,花花绿绿的桃符,彻夜不停的鞭炮声,空气中漂浮的烟火味,使人从视觉、听觉、嗅觉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,连同邻里亲人的声声祝福一起,将故乡的年推向了高潮!

初三开始,家家户户要走亲戚,过了门的女儿也可以回娘家了。亲人之间相互走动,回顾去年的收获,盘算今年的打算,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。

正月十五要上灯,一般是用萝卜剜的,中间插上棉芯,倒上油,在每个门的两边都摆上一盏。傍晚时分,你会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有荧荧的灯光在晚风中跳跃,这也是故乡过年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
随着这一盏盏油灯的燃尽,故乡的年也进入了尾声!

如今,离开故乡已经20多年,尽管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,尽管每年也回家过年,但始终也忘不了故乡的年,忘不了生我养我的故乡,忘不了魂牵梦绕的童年!

XML 地图